周武王去世后,年幼的周成王继承了王位,周公旦承担起辅佐政务的重任。与此同时,商朝遗民的情绪愈发激烈。商纣王之子武庚被安置在殷商的故地,他与周武王的三位弟弟联合起来,散布谣言,声称周公意图对成王不利,企图篡夺王位,引发了民间的恐慌与不安。
这场流言迅速在周朝的内部蔓延,许多人对周公产生了怀疑,尤其是在朝廷中,很多人开始对周公的忠诚产生了质疑。就在这时,姜子牙请求出征,要求讨伐叛乱的势力,但周公并未同意姜子牙的建议,而是决定亲自行动,以平息叛乱,捍卫自己的清白。
约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与姜子牙带领大军攻入朝歌,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,商朝的军队战败,血流成河,尸横遍野。商纣王感知大势已去,逃至鹿台,在穿上了华丽的宝玉衣后,自焚身亡。周武王随后进入朝歌,亲手砍下商纣王的头颅,并将其悬挂在旗杆上示众,宣告胜利。与此同时,周武王还处决了祸国殃民的妲己。
商纣王虽死,但殷商的遗民依旧在原地生活。周武王按照“灭国不绝祀”的传统,决定保留殷商的祭祀活动,以维持社会的稳定。为了安抚民心,周武王还让武庚继承父亲的位置,保留其在殷商的权力基础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尽管周朝在军事上战胜了商朝,内部的局势并未因此平稳。周武王担心武庚可能会引发新的叛乱,决定派遣自己的三位弟弟监督武庚的行动。周武王的三弟管叔被封为卫国君,驻守朝歌以东;五弟蔡叔驻守鄘国;八弟霍叔则被派往邶国,这三位兄弟的职责就是监督和控制武庚的动向。
公元前1043年,周武王去世,周成王继位。虽然周朝才刚刚建立,天下还未完全稳定,周公旦深知各路诸侯可能动乱,为了稳固政权,他决定亲自摄政,代行王事。然而,周公旦的摄政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,特别是周武王的三弟管叔,他本应根据“兄终弟及”的传统继位,却被周公旦越过,这让他感到十分不满。
管叔联合了蔡叔、霍叔等人,开始散布流言,说周公意图图谋不轨,想要篡夺王位。这些谣言迅速蔓延,连周成王和太保召公奭也开始怀疑周公的动机。面对风起云涌的局面,周公旦决定先安抚召公奭,以确保政权稳定。
为了化解召公奭的疑虑,周公旦写下了一篇《君奭》,在信中,他提到了自己在辅佐周王朝的艰难,并强调辅政大臣对王朝兴衰的责任。通过这篇信,召公奭被打动,开始支持周公旦,共同应对国家的内外挑战。
然而,三监与武庚的叛乱不仅没有平息,反而愈演愈烈,他们与东夷的各方势力联合,准备再次挑战周朝的权威。周公旦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,决定召回刚刚建立齐国的姜子牙,准备再次出征,征讨叛乱的势力。
姜子牙听闻消息后,愤怒至极,主动请战,要求前去征讨叛乱的武庚和三监。然而,周公旦拒绝了姜子牙的请求,表示这是兄弟间的家务事,他必须亲自处理。姜子牙听后表示理解,愿意留守京城,确保不会有其他势力借机作乱。
周公旦在安定后方的同时,亲自率军出征,准备迎击叛乱的力量。在出征前,他还作了一篇战前动员词,即《大诰》,以鼓舞士气,增强军心。
周公旦亲自带兵东征,目标明确,就是三监所在的领土。三监未曾料到周公旦如此迅速集结兵力,逼近他们的领地。他们原以为流言能让周公旦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,但事实上,周公旦的兵力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强大。叛军很快在周公的面前土崩瓦解,武庚、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纷纷被俘。
周公旦对于这四名叛乱主犯的处置各不相同。武庚作为商纣王的儿子,背负着背叛的罪责,被处死,然而为了不灭绝殷商的祭祀,他让商纣王的哥哥微子继承祭祀,并在宋地建立了宋国。管叔则因是叛乱的主谋,被周公旦斩杀;而蔡叔和霍叔只是从犯,周公考虑到兄弟情谊,最终只是将他们流放。
随着武庚被击败,周公旦并未停止东征的脚步,他继续推进对东夷的讨伐,直到叛乱势力彻底平息。此时,姜子牙父子也立下赫赫战功,或坐镇京城,或亲自出征,屡次立下战功,助力周朝的稳定。
随着周成王逐渐成熟,他终于接手了政权,而姜子牙也因此获得了东征的权力,开始在周边地区进行扩张。周朝逐渐崛起,齐国迅速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大强国之一。周公旦在稳住政权后,开始着手建设洛邑,作为新的都城。洛邑的建设完成后,周公旦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,正式确立了周朝的制度,为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。
在周公旦摄政的第六年,他决定将政权交还给周成王,因为他认为周成王已经成长为能够担负国家重任的君主。在交权前,周公旦写下《无逸》一文,告诫周成王不要沉迷于奢侈和享乐,要始终保持警觉,戒除声色犬马。随后,周公旦将政权完全交给成王,自己则退居二线,专注于礼乐制度的建设。
第二年,即周成王继位的第七年,周公旦彻底还政于王,且在洛邑正式以臣身份效力。之后,他在丰地养老,临终时仍嘱咐后人将自己安葬在成周,以表达自己对成王的忠诚。
周公旦去世后,成王选择尊重父亲的遗愿,将他葬于文王之侧,以表明自己对于周公的敬重。周公旦的丰功伟绩为后人所敬仰,他的治国理念和礼乐制度深远影响了后世,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网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