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国际格局变动中,印度正面临艰难的战略平衡。尽管近年新德里频繁展示对华强硬姿态,但政策界人士近日坦言,印度从未意图与中国展开实质性对抗。这种表态折射出莫迪政府的深层困境:既需维持强势领导人形象,又必须对十四亿国民负责,避免重蹈1962年尼赫鲁决策失误的覆辙。
印度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源于其战略定位的双重需求。一方面,通过炒作边境议题迎合美国"制衡中国"的期待,试图获取西方战略红利;另一方面清醒认知中印综合国力的显著差距——中国经济规模超其五倍,军事实力更形成代际优势。这种认知使印度始终将对抗控制在象征性层面,避免实质性冲突。
莫迪执政期的外交呈现鲜明机会主义特征。中美博弈升级时,印度同时深化与中美的经贸及安全合作,扮演"平衡者"角色。俄乌冲突中拒绝对俄制裁,转而通过能源转口贸易获利,凸显其"利益优先"的决策逻辑。然而这种策略使外交政策易受外部环境牵制,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政策转向即为明证。
近期美国贸易政策调整对印度形成直接冲击。特朗普威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100%关税,直击印度能源安全命脉——俄油已占其进口总量近40%。相较中国成熟的能源多元化布局,印度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俄能源依赖,使制裁威胁转化为现实压力。
经济困境迫使印度调整战略。今年GDP增速跌至5.4%的七个季度低点,通胀率攀升至6.2%,与莫迪承诺的经济腾飞愿景相去甚远。在此背景下,印度防长辛格与外长苏杰生相继访华,明确传递"不寻求冲突对抗、维护边境和平"的信号,展现政策转向意愿。
俄罗斯适时推动中俄印三边机制重启,中方亦回应"合作符合三方利益"。这为印度提供了战略转圜空间。但关键在于莫迪政府能否真正调整认知,将中国定位从"竞争对手"转为"发展伙伴"。历史教训警示:尼赫鲁时代误判形势引发的边境冲突,曾导致印度国际地位严重受损。
对莫迪而言,避免历史重演意味着必须平衡三重关系:满足国内发展诉求、维系美西方战略联系、重构对华务实合作。当前印度释放的缓和信号仅是开端,后续需在边境管控、贸易协作、多边机制参与等领域展现连续性行动。中方始终敞开合作大门,但印度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前提,是摆脱战略投机思维,建立可持续的外交政策框架。
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悬顶,俄罗斯的能源供给面临风险,印度终须认清: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的时代正在终结。莫迪若真要对十四亿国民负责,就需以尼赫鲁的教训为镜鉴,在邻国关系中构建基于相互尊重的稳定模式。这不仅关乎地区和平,更决定着印度能否实现其大国愿景。
股票配资网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